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 [38]

By Root 4249 0
飞,另立分店,准备单干。

通常来讲,新店开张,隔壁左右都要送点儿花圈、花篮之类的贺礼,很明显,明朝没有这个打算,也没这个预算。

不要紧,不送,就自己去抢。

崇祯九年(1636)六月,清军发起进攻。

这次进攻的规模很大,人数有十万人,统兵将领是当时清军第一猛将阿济格,此人擅长骑兵突击,非常勇猛。

难得的是,他不但勇猛,脑子也很好用,关宁防线他是不去碰的,此次进关,他选择的路线,是喜峰口。

此后的战斗没有悬念,明朝的主力部队,要么在关宁防线,要么在关内,所以阿济格的抢掠之旅相当顺利,连续突破明军防线,只用了半个月,就打到了顺义(今北京市顺义区)。

我认为,阿济格是个很能吃苦的人,具体表现为不怕跑路,不怕麻烦。到了北京城下,没敢进去,就开始围着北京跑圈,从顺义跑到了怀柔(今北京怀柔区),又从怀柔跑到了密云(今北京密云区),据说还去了趟西山(今北京西山),圆满完成了画圈任务。

当然,他也没白跑,据统计,此次率军入侵,共攻克城池十二座,抢掠人口数十万,金银不计其数。

鉴于明朝主力无法赶到,只能坚壁清野,所以阿济格在北京待了很长时间。而且,他还是个很有点儿幽默感的人,据说他抢完走人时,还立了块牌子,上写四个字——各官免送!

我始终认为,王朝也好,帝国也罢,说穿了,就是个银行,这边收钱,那边付钱,总而言之,拆东墙,补西墙。

不补不行。几百年里,跑来拆墙的人实在太多,国家治不好,老百姓闹事;国防搞不好,强盗来闹事,折腾了这边,再去折腾那边,边拆边补,边补边拆。

但国家也好,银行也罢,都怕一件事——银行术语叫做挤兑;政治术语叫内忧外患;街头大妈术语叫东墙西墙一起拆。

明朝大致就是这么个状况。客观地看,如果只有李自成、张献忠闹事,是能搞定的;如果只有清军入侵,也是能搞定的,偏偏这两边都闹,就搞不定了。

于是一个月后,卢象昇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被调离前线,等待他的新岗位,是宣大总督。

对于这个任命,无数后人为之捶腿、顿足、吐唾沫,说什么眼看内患即将消停,卢象昇却走了,以至于局势失去控制,崇祯昏庸,等等。

在我看来,这个任命,无非是挖了东墙的砖,往西墙上补,不补不行,如此而已。

卢象昇走了,两年后,他将在新的岗位上,完成人生最壮烈的一幕。

接班

听说卢象昇离开的消息后,高迎祥非常高兴,因为他很清楚,像卢阎王这样的猛人,不是量产货,他擦亮眼睛,等待着下一个对手的出现。

他等来的接班人,叫做王家桢。

王家桢,直隶人,时任兵部右侍郎,此人口才极佳,善谈兵法,出谋划策,滔滔不绝。

行了,直说吧,这是个废柴。

他之所以被派来干这活,实在是因为嘴太贱,太喜欢谈兵法,太引人注目,最终得到了这份光荣的工作。

但王总理对自己的实力还是很明白的,刚到不久就上疏皇帝,说自己身体比较弱,当五省总理太过勉为其难,干巡抚就成。

崇祯还是很体贴的,让他改行当了河南巡抚。

但王巡抚刚上任没几天,就遇上了一件千载难逢的倒霉事。

这件倒霉事,叫做兵变。兵变并不少见,之所以说是千载难逢,是因为参与兵变的,是王巡抚的家丁。

连家丁都兵变,实在难能可贵,连崇祯同志都哭笑不得,直接把他赶回家卖红薯。

有这样的好同志来当总督,高迎祥的好日子就此开张。没过多久,他就出了山区,先到河南,拉起了几万人的队伍,连战连胜。此后又转战陕西,气势逼人,洪承畴拿他都没办法。

四大猛人里,曹文诏死了,洪承畴没辙,左良玉固守,高迎祥最怕的卢象昇,又去了辽东,现在,高闯王可谓天下无敌。

然后,第五位猛人出场了。

在这人出场前,高先生跟四大猛人打了近七年,越打越多,越打越风光,从几千打到几万、几十万,基本是没治了。当时朝廷上下一致认为,隔几天跟他打一仗,能让他消停会儿,就不错了。至于消灭他,大致是个梦想。

在这人出场后,梦想变成了现实。

他没有用七年,连七个月都没用。事实上,直到崇祯九年(1636)三月,他才出山,只用了四个月,就搞定了高迎祥。

在历代史料里,每到某王朝即将歇业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死而×亡矣。

前面的××,一般是指某猛人的名字,后面的×,是朝代的名字,这句话的意思是,某猛人,是某王朝最后的希望,某猛人死了,某王朝也就消停了。

在明代完型填空里,这句话全文如下:

传庭死,而明亡矣。

传庭者,孙传庭也。

孙传庭

孙传庭是个相当奇怪的人,因为在杀死高迎祥之前,他从未带过兵、从未打过仗,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他主要的工作,是人事干部。

孙传庭,字伯雅,山西代州(今山西代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在崇祯九年(1636)之前,历任永城、商丘知县,吏部主事。

其实他的运气不错。我查了查,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到天启初年,竟然就当上了吏部郎中,人事部正厅级干部,专管表彰奖励。

六部之中,吏部最大。而按照惯例,吏部尚书,一般都是从吏部郎中里挑选的,孙传庭万历二十一年(1593)出生,照这个算法,他当郎中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年轻就是资本,照这个状态,就算从此不干,光是熬,都能熬到尚书。

然而没过两年,孙传庭退休了,提前三十年退休。

他丢弃了所有的前途和官位,毅然回到了家乡,因为他看不顺眼一个人——魏忠贤。

看魏忠贤不顺眼的人很多,而愿意辞官的,不多。

崇祯元年,魏忠贤被办挺了,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包括当年给魏大人鞠躬、提鞋的人,都跳出来对准尸体踩几脚、骂几句,图个前程。

但孙传庭依然毫无动静,没有人来找他,他也不去找人,只是平静地在老家待着,生活十分平静。

八年后,他打破了平静,主动前往京城,请求复职。

出发之前,他说出了自己复出的动机:

“待天下平定之日,即当返乡归隐。”

朝廷很够意思,这人没打招呼就跑了,也没点儿组织原则,十年之后又跑回来,依然让他官复原职。考虑到他原先老干人事工作,就让他回了吏部,接着搞人事考核。

对他而言,这份工作的意思,大致就是混吃等死,但他没有提出异议,平静地接受,然后,平静地等待。

一年后,机会出现了,在陕西。

当时的陕西巡抚,是个非常仁义的人,具体表现为每次在城墙上观战,都不睁眼。据他自己说,是不忍心看,但大多数人认为,他是不敢。这号人在和平时期,估计还能混混,这年头,就只能下岗。

巡抚这个职务,是个肥缺,平时想上任是要走后门的。但陕西巡抚,算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混饭吃的,没准儿哪天就被张某某、高某某剁了,躲都没处躲。孙传庭就此光荣上任,因为主动申请的人,只有他一个。

孙传庭出发之前,皇帝召见了他。

对于孙巡抚的勇敢,崇祯非常欣赏,于是给了孙传庭六万两白银,作为军费。

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按崇祯的说法,国家比较困难,经费比较紧张,也就这么多了,你揣着走吧,省着点儿用。

当年杨鹤拿了崇祯十万两私房钱,招抚民军,也就用了几个月,孙传庭拿着六万两,也就打个水漂。

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自古以来,要人办事,就得给钱,如果没钱,也行,给政策。

孙传庭很干脆,他不要钱,只要政策,自己筹饷,自己干活,朝廷别管。反正干好了是你的,干不好我也跑不掉。

就这样,孙传庭拿着六万两白银,来到了陕西。

当时陕西本地的军队,战斗力很差。按照当时的物价,六万两白银,大致只够一万人半年的军饷。最能打的将领,如曹变蛟(曹文诏的侄子)、左光先、祖宽,要么在洪承畴手下,要么跟着卢象昇。总之,孙传庭算是个三无人员,无钱、无兵、无将。

但凡这种情况,若想咸鱼翻身,大都要经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等过程,至少也得个两三年,才闪亮登场,大破敌军。

孙传庭上任的准确时间,是崇祯九年(1636)三月,他全歼高迎祥的时间,是崇祯九年(1636)七月。

从开始到结束,从一无所有到所向披靡,我说过,四个月。

他到底是怎么完成的,到今天,也没人想明白。

第十七章 奇迹

此时的高迎祥,已经来到陕西。

他之所以来陕西,是因为此时的陕西比较好混。

虽说洪承畴一直都在陕西,而他手下的洪兵也相当厉害,但他最近正在陕北对付另一位老冤家李自成。不知是李自成让他来帮忙,还是听说陕西巡抚比较软,高迎祥义无反顾地来了,单程。

自古以来,从下至上,要想进入陕西,必先经过汉中。所以当年刘备占据四川,要攻击曹操的长安,必占据汉中。此后诸葛亮六次北伐,都经过汉中出祁山作战。

高迎祥也不例外,但在进军汉中的路上,有一支队伍挡住了他。

率领这支队伍的,是孙传庭。

对于孙传庭,高迎祥并不熟悉,也不在乎,而且这支队伍只有万把人,似乎也不难打。他随即率领军队发起攻击,打了几次,损失上千人,没打动。

兵力占据优势,但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高迎祥,这是一支比较邪门的军队,不能再打了,他决定绕道。

他的直觉非常正确,那支镇守汉中,只有万把人的部队,在历史上,却有一个专门的称呼——秦兵。

之前我说过,明末的军队,战斗力最强的,是关宁铁骑,排第三的,是天雄军,排在第二的,是秦兵。

关宁铁骑强悍,因为机动;天雄军善战,因为团结;而秦兵的战斗力,因为个性。,

我曾查阅明代兵部资料,惊奇地发现,秦兵的主力,大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陕西榆林。

榆林,是个非常奇特的地方,据说每次打仗的时候,压根儿不用动员,只要喊两嗓子,无论男女老幼,抄起家伙就上,而且说砍就砍,绝无废话。

因为这里只有士兵,没有平民。

榆林,明朝九边之一,自打朱元璋时起,就不怎么种地,传统职业就是当兵。平时街坊四邻聊天,说的也不是今年种了多少地,收了多少粮食,大都是打了哪些地方,砍了多少人头(按人头收费)。几百年下来,形成独特个性,具体表现为,进攻时,就算只有一个,都敢冲锋,撤退时,就算只剩一个,都不投降。

而且这里的人跟民军相当有缘分,听说民军来了,就算只是路过,都极其兴奋,冲出去就打,男女老幼齐上阵。估计是当兵的人多,什么张大叔李大伯,上次就死在民军手里,喊一嗓子,能动员一群亲戚。后来李自成攻打榆林,全城百姓包括大妈大爷在内,都没一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