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 [29]

By Root 4241 0
短几个月内,西北局势开始稳定,各路民军纷纷受挫,首领被杀。

他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包括崇祯。对他而言,高升是迟早的事。

但他毕竟太年轻,资历太浅,还要继续等。

两个月后,一件事情的发生,缩短了洪承畴的等待时间。

崇祯四年(1631),估计是有心脏病,或是胆囊炎,起义军进攻延绥的时候,这里的巡抚大人竟然被活活吓死。

没胆的人死了,就让有胆的人上,洪承畴接替了他的位置。

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又过了两个月,他的顶头上司杨鹤被抓了,总督的位置空了出来,没人能顶替,也没人愿意顶替,除了洪承畴。

崇祯四年(1631)十月,洪承畴正式接任三边总督。

噩梦开始了。

当时的起义军,已经遍布西北,人数有几十万,虽说其中许多都是凑人数的,某些部队还携家带口,什么八十老母,几岁小孩都带上,但看起来,确实相当吓人。

比如宁夏总兵贺虎臣,有一次听说起义军到境内观光,立即带了两千精兵,准备出战,到地方后,他看到了起义军的前锋队伍。

然而,他没有动手,就在那里看着,静静地看着,看了会儿,就走了。

因为他始终没有看到这支队伍的尾巴。

这是一列长队,从前到后,长几十里。

对这样的起义军,看看就行了,真要动手,就傻了。

问题在于,当时的西北,到处都是这样的队伍,穿街过巷,比游行还壮观,见着就发憷。

然后,洪承畴来了。

在这个世界上,洪承畴害怕的东西,大致还不多。

在给朝廷的报告里,他天才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西北民变,人数虽多,但大都是胁从,且老幼俱在,并无战力,真正精壮之人,十之一二而已,击其首,即可大破之。

这意思是,虽然闹事的人多,但真正能打仗的,十个人里面,最多也就一两个,把这几个人干掉,事情就结了。

实践证明,他的理论非常正确,所谓几十万义军,真正能打仗的,也就几万人而已。

而这几万人中,最强悍的,是三个人,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

只要除掉这三个人,大局必定。

这三个人中,王左桂已经被杀掉了,所以下一个目标,是王嘉胤。

然而就在此时,洪承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王嘉胤死了。

王嘉胤是被杀的,杀掉他的人,是他的部下。

他的部下之所以要杀他,实在是被人逼得没办法。

逼他们的人,叫做曹文诏。

第十三章 第二个猛人

对曹文诏这个人,洪承畴曾经有过一个评价:世间良将,天下无双。

曹文诏,山西大同人,和洪承畴不一样,他没有履历,没读过书,没有背景,出人头地之前,他只是个小兵。

十年前,他在一个人的手下当兵,跟着此人去了辽东。这个人叫做熊廷弼。

九年前,广宁兵败,明军溃败,他没有逃跑,而是坚持留了下来,见到了他第二个上司——孙承宗。

六年前,孙承宗走了,他还是留了下来,此时,他已经当上了游击,而他的新上司,就是袁崇焕。

两年前,他跟着袁崇焕到了京城,守护北京,结果袁崇焕被抓,他依然留了下来。

一年前,他跟随孙承宗前往遵化,在那里,他奋勇作战,击退后金大将阿敏,并最终收复关内四城。

然后,他来到了西北。

对于这个人,我想就没必要多说了,从熊廷弼、孙承宗到袁崇焕,他都跟过,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阿敏,他都打过。

什么世面都见过,什么牛人都跟过,现在把他调回来,打农民军。

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回来的,跟着他回来的,还有一千人。

这一千人,是他的老部下,他们隶属于一支特殊的部队——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是明朝最精锐的特种部队,但人数并不多,大致在六千人左右,其中一半,在祖大寿的手中,曹文诏带回来的,只是六分之一。

而他的对手王嘉胤,手下的民军主力,在三万人左右。

王嘉胤什么来历,说法很多,靠谱的不多,但在当时那一拨人里,他是很牛的。之前我说过,在他手下,有个叫张献忠的小喽啰,顺便再说句,后来威震天下、被称为“闯王”的高迎祥(李自成是闯王2.0版本),都是他的人,给他打工。

而且这人很难得,很有点儿组织才能,连个县都没占住,就开始搞政府机构。但最搞笑的是,他还大胆地搞了机构改革,突破常规,明朝有的,他有,明朝没有的,他也有,不但有六部都察院,还有宰相。

当然,对于这些,曹文诏是没有兴趣的,到任后一个月,他就动手了。

按通常的说法,他率数倍于民军的官兵,以压倒性的优势,发动了进攻。

但事实是有点儿区别的,王嘉胤的兵力前面说过,是三万人,而曹文诏带去的人,是三千。

估计王嘉胤原先没在部队混过,也不大知道曹文诏何许人也,对曹总兵的来访,他倒不是很紧张,毕竟就三千人,还能咋样。

王嘉胤认为,就算曹文诏再强,就算他手下有关宁铁骑,但毕竟自己是十个打一个,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输的。所以他摆好了阵势,准备迎敌。

他太单纯了。

要知道,打了十几年仗,换了三任领导,从努尔哈赤打到皇太极,还能混到现在,光凭勇猛,十条命都是不够的。

曹文诏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勇猛,而是因为耍诈。

此人身经百战,通晓兵法,到地方后,压根儿没动手,先断了王嘉胤的粮道。

王嘉胤慌了,要坚守,没有粮食,要突围,又没法冲出去。

就这样,王嘉胤冲了两个月,终于,在他即将放弃时,奇迹出现了。

曹文诏的包围圈,竟然出现了漏洞,王嘉胤终于找到机会,冲出重围。

王嘉胤感觉很幸运,虽说被困了两个月,但好歹还是出来了。换个地方,还能接着干。

可惜他并不知道,曹文诏是一个没有漏洞的人,他所有的失误,都是故意的。

把人围起来,然后死磕,是可以的,但是损失太大,最好的方法,是把他们放出来,然后一路追着打。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王嘉胤逃了出来,逃出来后,就后悔了。

因为从他逃出来那天起,曹文诏就跟在他屁股后面,紧追不放,追上就是一顿猛捶,五天之内打了五仗,王嘉胤一败涂地。

更可气的是,曹文诏似乎不打算一次把他玩死,每次打完就撤,等你跑远点儿,下次再打,反正他的部队是骑兵,对此,王嘉胤极为郁闷。

其实曹文诏也很郁闷,谁让你有三万人,我只有三千,只能慢慢打。

打了两个月,王嘉胤崩溃了,王嘉胤的部下也崩溃了,在某个混乱的夜晚,王嘉胤被部下杀死,部分投降了曹文诏。

王左桂死了,王嘉胤也死了,剩下的,还有神一魁。

在所有的起义军中,最能打的、最能坚持的,就是神一魁。

为了彻底铲除这个心腹之患,洪承畴决定,跟曹文诏合作。

所谓合作,就是客气客气,就官职而言,洪承畴是总督,曹文诏是总兵,洪承畴是进士,曹文诏是老粗,基本上,洪承畴怎么说,曹文诏就怎么做,相当听话。

几年后的那场悲剧,即源自于此。

其实这个时候,神一魁已经挂了,真正掌控军权的,是四个人: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

虽说头头死了,但势头一点儿没消停,光主力部队,就有五万人,聚集在甘肃镇原,准备进攻平凉。

所以洪承畴决定,一次性彻底解决问题。

除曹文诏之外,他还调来了王承恩、贺虎臣等人,基本上西北最能打的几个总兵,都到齐了。

到齐了,就是群殴。

群殴之后,民军撑不住了,决定向庆阳撤退。

想法是好的,可惜做不了,特别是曹文诏,由于他率领的关宁铁骑,每人都有两匹马,骑累一匹就换一匹,机动性极强,跟幽灵似的,民军往哪儿跑,他就等在哪儿。跑来跑去,没能跑出去。

经过两个月的僵持,双方终于在镇原附近的西濠决战,史称“西濠之战”。

整个战役的过程,大致相当于一堂生动的骑兵训练课,刚开打,还没缓过劲儿来,曹文诏就率军冲入了敌军,乱砍乱杀,大砍大杀,基本上是怎么砍怎么有。

砍完了,退回来,歇会儿,歇完了,再冲进去,接着砍。所谓如入无人之境,大致就是这个状态。

民军的阵脚大乱。与此同时,洪承畴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连同贺虎臣的宁夏兵、王承恩的甘肃兵,发动总攻,敌军就此彻底崩溃。

此战,民军损失近万人,首领杜三、杨老柴被生擒(曹文诏抓的)。

残余部队全部逃散。

通常状态下,都打残了,也就拉倒了。

洪承畴不肯拉倒,打残是不够的,打死是必需的。

神一魁的四个头领,抓了两个,还剩两个——红军友、李都司。

这个艰巨的任务,由曹文诏接手,他率领自己的两千骑兵,开始了追击。

接下来,是曹文诏的表演时间。

面对曹文诏的追击,几万军队几乎无法抵抗,连战连败,死伤近万,主要原因,还是曹文诏太猛。

曹总兵是见过大世面的,最猛的八旗军他都没怕过,打半业余的民军,自然没问题。每次进攻,他都带头冲锋,打得民军头目胆战心惊,时人有云:“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

这种说法是客观的,却是不全面的,因为曹总兵不但玩硬的,还玩阴的。

在追击的路上,曹文诏的手下报告,他们抓住了一个叫李宫用的敌军将领。按日常惯例,处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诏想了想,对手下说,放了这个人。

此后的事情,用史书上的话说,“文诏乃纵反间,绐其党,杀红军友”。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文诏放走了这个人,并利用他使了个反间计,忽悠了他的同党,杀掉了四大首领中的红军友。

其实我也很想告诉你,这个反间计到底怎么使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没查个明白。

有一点是肯定的,对民军而言,曹文诏,是最为恐惧的敌人。

人恐惧了,就会逃跑,逃无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只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惧,所以他逃跑,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继续跑,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他决定,不跑了,回头,决战曹文诏!

等等,再想想。

想明白了,不跑了,回头,伏击曹文诏!

没办法,对付这样的猛人,还是伏击比较靠谱。

他们伏击的地点,叫做南原。

为保证圈套成功,他们围住了附近的一群明军,吸引曹文诏前来救援。

曹文诏来了,但在这里,他看到了敌军上千名骑兵,二话不说就追。

追到了南原,钻进了圈套,伏兵四起。

应该说,伏兵还是有点儿作用的,受到突然袭击,曹文诏的部队被打乱,曹文诏被冲散。

李都司估计是读过史书的,至少看过淝水之战,他当即派人在军中大喊:曹文诏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号,鉴于曹文诏不知被冲到哪儿去了,所以这个谣言很有点儿用,明军开始动摇。

然后,曹文诏就开始辟谣了,不用话筒,用长矛。

精彩表演开始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