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洪武大帝 [32]
当然他更想不到的是,自己将来的下场比冯胜还要惨,当然了,这是后话,至少现在,蓝玉实现了他的梦想,他将在这个位置上获得更大的光荣。
这个机会很快就到了。
自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与元朝全面开战以来,双方你来我往,争斗不休。朱元璋虽然把元朝统治者赶出中原地区,但来自蒙古草原的威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为了解决这个老对手,朱元璋什么手段都用了,虽有成效,却从未根除这个顽强的敌人。
他不能再这么无限期地等下去了,北元一定要在他的手中被消灭!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心地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他亲手创立的帝国。洪武二十年的远征消灭了北元在辽东的势力,解除了朱元璋的后顾之忧,他那敏锐的军事直觉告诉他,最后决战的时刻就要来到了。
他已经等了二十年,二十年中,多少士兵跨上战马、踏上征途就再也没有回来,在边塞里,在沙漠中,处处都有战死士兵的尸体,无数的家庭失去了父亲、丈夫、儿子。为了解除北元的威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不能再等了,毕其功于一役吧!
最后的决战
历史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它在二十年前将收复大都、灭亡元朝的光荣赐予了徐达和常遇春;二十年后的今天,它又将消灭北元的使命授予了以前从未担任过主帅的蓝玉。
当蓝玉从朱元璋手中接过帅印的时候,他感受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自己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上天给他的比他要求的还要多。
我终于可以开创自己的伟业了,我将和那些传说中的名将一样,名留青史,为万人景仰!
朱元璋清楚地记得,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无数伟大的将领曾作为他的部下,纵横天下,建立不朽功勋。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他们都是那么的优秀。但他们已经不在了,我也老了,不能出征了。
蓝玉,我相信,你将完成最后的一击。
在军事上,朱元璋几乎从未错判过,这次也不例外。
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朱元璋将十五万大军交给了蓝玉,这和洪武五年那次远征兵力相同,但不同的是,这次的进军路线只有一条,而唯一的指挥官就是蓝玉。
蓝玉将统率十五万人的大军去进行最后的决战。
朱元璋亲自为蓝玉送行,并告诉他:
“倍道前进,直抵虏廷”,“肃清沙漠,在此一举!”
此时北元的皇帝已经不再是爱猷识理达腊。他已经于洪武十一年(1378)死去,他的儿子脱古思帖木儿继任北元皇帝,定年号为天元。
根据史料记载,这位脱古思帖木儿很可能就是洪武三年在应昌被李文忠俘虏的买的里八剌。明朝政府为了显示宽大,在得到其不再与明朝为敌的保证后,于洪武七年(1374)将其送还给北元,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守承诺的人,他继位后不断骚扰明朝边界,挑起战争,与明朝继续对抗。这场对抗已经持续了十年。
对这位搞对抗的继位者,朱元璋已经表示了足够的诚意,不断派使者通好,却从无效果。他的顽固终于耗尽了明朝政府的耐心,既然如此,就用刀剑来解决吧!
蓝玉的军队出征了,他由大宁出发,一路攻击前进,抵达庆州后,有情报传来,脱古思帖木儿驻扎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蓝玉当机立断,决定大军立刻向目标挺进。
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不但路途遥远,而且路上还要经过荒芜的沙漠,后勤也很难得到保障,一旦迷路,后果更是难以想象,军心也会动摇。
但蓝玉是有信心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所拥有的是一支当时最强大的军队,正是这支军队的优秀素质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那么到底具有什么样素质的军队可以称得上是最强大的军队呢?
强大的军队
这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战争的胜利是将领和士兵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我看来,一支军队强大与否可以从其外在表现体现出来。大致分为四等。
第四等的军队是乌合之众。他们四处抢劫,没有纪律。这样的军队只要受到有组织的军队的打击,就会一哄而散,属垃圾类。
第三等的军队有着完整的组织结构。他们军容整齐,步伐一致,但斗志不高,士气不盛。他们虽然比第四等要强,但只要遇到更有战斗力的敌人,也必然会被打败。属次品类。
第二等的军队不但有统一的指挥系统,装备精良,而且士气高涨,还时不时会喊几句口号,士兵们都急于表现自己的英勇。这一档次的军队有气势、有冲劲。他们不畏惧任何敌人,可以称得上是强大的军队,但很遗憾的是,他们也不是最强大的。与最强大的军队相比,他们还缺少一种素质。
这种素质,叫做沉默。
最强大的军队是一支沉默的军队。
所谓的沉默,是这样的一种情景:
指挥官站在高地,对他的十五万大军训话,这十五万军队漫山遍野,黑压压地占满了山谷、平地。
他们不同相貌、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习好,却挤在同一片地方,听着同一个声音,看着同一个方向。
鸦雀无声。
这才是所谓沉默的真意,这才是军队最重要的素质。
蓝玉率领的正是这样一支军队,他们攀越高山,渡过大河,进入了沙漠,在这片不毛之地里,有的只是那刺眼的阳光和满天的风沙,他们的后勤无法保障,士兵们只能自己携带笨重的干粮辎重,不断有人倒下,但余下的人继续向前走。
士兵饥饿、口渴、疲劳,但这些都挡不住他们前进的脚步,这是一支顽强的军队,支持他们的,只有必胜的信念。
痛苦的抉择
蓝玉很明白,这次战争的关键不是排兵布阵,而是找到敌人。
但很明显,北元已经知道了明军的行动计划,他们躲藏了起来,这不是小孩的躲猫猫游戏,茫茫大漠,又没有侦察卫星,到哪里去找人?
部队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了,现在粮食和水都不够了,虽然士气还算高涨,但能坚持多久呢?
他召来了自己最信任的部将王弼,询问他:
“我们现在在什么位置?”
王弼回答:
“这个地方叫百眼井,离捕鱼儿海大约还有四十里。”
百眼井?此地名中居然还有个井字?这里已经很靠近捕鱼儿海了,可不但没有敌人,连水都没有。
难道情报错误,敌人又转移了?这是很有可能的,但他们又去了哪里呢?
正在蓝玉思考的时候,部将郭英向他报告了粮食缺乏和水源殆尽的情况,蓝玉明白,下决断的时候到了。
在战斗电影中,到这个时候,经常会出现以下的场景:一个战士满脸愤怒的表情,对部队的指挥官(一般是排长或连长)喊道:“连长,打吧!”
另一个战士也跑上来,喊道:“打吧!连长!”
众人合:“连长,下命令吧!”
这时镜头推向连长的脸,给出特写,连长的脸上显现出沉着的表情,然后在房间里踱了几个圈,用沉稳的语气说道:“同志们,不能打!”
剧情的发展告诉我们,连长总是对的。
蓝玉,大概就是连长。
但凡重大军事决策上拿主意的时候,就会有一群人在你身边叽叽喳喳,这个说前进,那个说后退,这个说东,那个说西。反正说对了就有功劳,说错了也是你做决策,责任推不到自己身上。这种便宜大家都会去捡,最可怜的就是统帅,因为他是最终的决定者,也是责任的承担者。
这个责任并不是赔点钱,或者道个歉就能解决的,因为如果判断失误,付出的代价将是十几万人的性命!
蓝玉终于明白了当年徐达被击败后的沮丧和失落,现在他也陷入了这种痛苦之中,何去何从呢?
蓝玉思虑再三,决定将将领们召集起来,听取他们的意见。
不出所料的是,将领们有的说撤退,有的说前进,其中建议撤退的占多数,而王弼则坚决主张继续前进(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但他的意见也很快被淹没在一片反对声中。
蓝玉终于明白了,召来这些将领是没有用的,主意还要自己拿。
就此退回去,十几年的心血就此白费,就此功亏一篑。
那么继续前进吗?可是敌人在哪里呢?粮食和水也不多了,军队坚持不了几天,十几万人可能就会饿死、渴死在这里。到那时,只能骑着马,踏过无数士兵的尸体逃回去。
前进还是撤退,这是个问题。
大家都不说话了,他们明白,现在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士兵们看着将领们,将领们看着蓝玉,蓝玉看着天空。
最终的判断
作出选择是容易的,但如果选择错误,没有改正的机会。
是的,蓝玉,你要明白,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就在于你只有一次机会。如同拍卖行里的一锤定音,贵贱得买,贵贱得卖!
兵书没用了,情报没用了,谁也不能知道敌人的方位,要做出这个抉择,只能依靠一样东西——直觉。
这里满天黄沙,遍地荒芜,没有人烟,但我能感觉到,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没有情报,没有线索,没有任何踪迹。只有直觉。
为了做出今天的判断,我已经默默地奋斗了很多年。
是的,要相信自己,要相信无数次战场厮杀累积的经验,要相信无数个夜晚孤灯下熟读兵书、苦苦思索的努力。
没有理由,没有线索,没有证据,但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前进!这就是我的判断!我的判断是对的,我的判断一定是对的!
“前进,敌人就在附近。”
没有人再提问,因为他们已经从蓝玉的脸上看到了自信,这种自信也感染了他们,感染了整支军队。
于是,十五万大军出发了,士兵们向着未知的命运又迈出了一步。没有犹豫、没有动摇。因为他们相信,无论如何困难,蓝玉一定是有办法的,蓝玉一定是对的。
上下同欲者,胜。
明军深入荒漠,为保密起见,行军路上小心翼翼,就连做饭也要先在地上挖个洞,在洞里做饭,以防止烟火冒出,被敌军发觉(军士穴地而炊,毋见烟火)。在茫茫沙漠中,这支军队就像一只沙漠中的蝎子,悄悄地前进,隐藏在阴影中,只有看到敌人,才会发出那致命的一击。
当大军到达捕鱼儿海南面后,蓝玉终于发现了北元大军的踪迹,但到底有多少人,首领有多高的级别,他并不知道。无论如何,这是最好的机会,他立刻命令王弼为先锋,向捕鱼儿海东北前进,务求一举歼灭北元军队。
此时,在捕鱼儿海的东北边,北元的最高统治者脱古思帖木儿正在和他的大臣们举行宴会。他并不是傻瓜,蓝玉的大军一出发,他就得到了消息。他深知平时小打小闹,打完就跑,对方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但这次朱元璋是来真的了,要跟自己玩命,好汉从来不吃眼前亏,他把自己的主力部队和大大小小的贵族们都转移到了这个地方。
此地平素无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