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洪武大帝 [14]
朱元璋尚觉得做得不够绝,在城外构筑长围,把平江城团团围住,岂止是人,兔子也跑不出来。
为了解决平江城过高、士兵仰攻不方便的问题,他在城外动工兴建新式房地产——木塔,共分三层,站在塔上可以俯视城内的所有情况,并在每层配备弓弩、火铳和襄阳炮(新式火炮),真正做到了指哪儿打哪儿。
按说这么几套行头摆出来,张士诚要是识时务,就该投降了。
可这个私盐贩子硬是认死理,一定要抵抗到底。
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月,攻击开始。
朱元璋的步兵、弓箭兵、炮兵协同作战,日夜不停地攻击城池,步兵从城下进攻,炮兵从木塔上不停往下射箭、开枪、开炮。
张士诚的士兵在承受城楼下士兵进攻的同时,还要注意防空,而且木塔日夜都派人坚守,这些木塔上的士兵一旦碰上了值夜班,就不能下塔,吃喝拉撒都在塔上,吐个痰、小个便之类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往城楼上的东吴士兵身上招呼。
此即所谓胯下之辱。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张士诚和他的士兵们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八个月,直到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平江才被攻陷。
张士诚的结局
张士诚是很有几分骨气的,他在城破之时还在城中坚持巷战。即使朱元璋反复宣传,只要张士诚投降,不但不会杀他,还会善待他和他的亲属,但张士诚抱定了决死的信念,他杀死了自己的所有亲属后,准备上吊自杀,被部将解救下来。后被俘押往应天。
在押往应天的船上,他闭口不言,也不吃饭,表示自己绝不屈服的决心。朱元璋派重臣李善长审问张士诚,李善长厉言呵斥张士诚,却得不到对方的任何回应。
从始至终,张士诚都用蔑视的眼光看着李善长。
李善长被他看得发毛,又见他不说话,气得暴跳如雷。
张士诚看完了李善长的表演,说出了他在这次审讯中唯一的供词。
“你不过是条狗而已,让你的主人出来吧!”
没办法了,朱元璋出场。
他看着这个打了十年仗的老对手,打败他是不够的,要彻底地征服他!
于是他用少有的和蔼语气劝降张士诚,希望自己能感动他,而他得到的答复也只是一句话:
“你并不比我强,我之所以失败,只是上天照顾你、不照顾我而已。”(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
朱元璋终于被激怒了,他杀死了张士诚,并把张士诚的尸体烧成灰,所谓锉骨扬灰是也。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但他是值得敬佩的,他意志坚强,反抗元的暴虐统治,虽曾投降过,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把自己的信念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不怕死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朱元璋终于扫清了前进路上的两大障碍,即将面对自己的最后一个对手。
对他而言,这个对手才是真正的敌人和仇人。
第十四章 复仇
平心而论,陈友谅和张士诚确实是他最强的对手,但从个人感情上而言,他与此二人并无仇恨,甚至还有惺惺相惜之感。
但元就不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残暴王朝的统治之下,朱元璋失去了他的父母,家破人亡,自己流离失所,乞讨度日,不得已才去造反。
在朱元璋的心里,埋藏着对元的刻骨仇恨。
不但有家仇,还有国恨。
在朱元璋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为了麻痹元朝,朱元璋不称王、不称帝,并暗中表示不与元朝为敌。他还给当时的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送去了厚礼。
这么看来,他确实是个搞关系的能手。
在元朝看来,这是一个只想在战争中捞点好处的乡巴佬,给点好处就行了。
如果他们去调查一下朱元璋童年时候的悲惨经历,再思考一下是谁造成了朱元璋的痛苦,就会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朱元璋的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他解决了陈友谅、即将扫平江南的时候,元朝政府连忙派户部尚书张昶来封他为官,他们总觉得这个人是可以为他们所利用的,给点钱就是了。
朱元璋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他把官辞了,却把张昶留下了。朱元璋挖了元的墙脚,还对刘基说:元朝送了个贤人给我,你们没事可以和他多谈谈。
如果这一行为还不能让元朝明白朱元璋的真正用意,那他们就太蠢了。
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作战,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元朝政府曾经非常高兴地做了一回拳击比赛的旁观者,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结果是三个人都倒下,然后自己上去宣布胜利。
元朝政府最愚蠢之处就在于,他不知道这场比赛是一场淘汰赛,而最后胜利的奖品是与自己决战的资格!
当朱元璋历尽艰难,从尸山血河中走出,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尸体上爬起来时,元朝政府才畏惧地发现,这个胜利者比以往任何一个对手都可怕。
他有着精良的军队、善断的谋臣、勇猛的武将,他率领的不再是那种一攻即破的农民起义军,而是一支战斗力绝不逊于自己的强悍之师。
元朝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送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给朱元璋,希望他能接受招抚,继续做他们的奴隶。
可是他们慢慢发现,眼前的这个朱元璋不但想要自己的钱,更想要自己的命。
比赛就要开始了。
参赛选手背景介绍
在比赛开始前,我们还要介绍一下朱元璋的对手——元。
元是蒙古建立的政权。蒙古强大开始于十二世纪,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漠北,代表着蒙古进入全盛时期。
要说明一下的是,很多人都认为蒙古的强大是自铁木真之后才开始,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蒙古人的战斗力一直相当的强,他们是天生的战士。
这个强悍的民族之所以一直没有登上历史舞台,只是因为自身的分裂。而当铁木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其可怕的破坏力和战争能力就如狂风暴雨般宣泄到世界各地。
文化先进的民族被相对落后的民族征服,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如西晋和北宋的灭亡等等。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人们一直认为这些落后民族能够成为征服者,是因为他们的士兵英勇善战,并不是他们的军事机构先进。
在那些人看来,这些连字都不认识的野蛮人,只是凭借着所谓的勇猛作战,怎么可能在军事谋略上胜过长期受到系统军事理论训练的文化先进民族的军官们?
事实证明,他们可能是错的。
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往往是脱离的,这句话已经被历史多次证明。
蒙古的军事制度虽然简单,却很实用,他们没有南宋那些无用的官僚机构,作战时采用小股骑兵试探,然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对敌方薄弱部位实施冲击。一旦攻击受挫,立刻撤走,然后寻机从侧面突破。
机动,这是蒙古军队的最大优点。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蒙古军队的武器也比南宋更先进,他们天才地发明了当时最为可怕的弓,其射程可达三百米,无论多厚的铠甲都难以抵挡。只有最精锐的南宋军队装备的神臂弓才能与之相比。但战争中,武器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作战的士兵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和蒙古人打仗是一种很痛苦的事,因为他们并不与对方直接用刀剑厮杀,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
当你碰到蒙古骑兵时,你的噩梦就开始了。进攻前射箭,进攻的过程中射箭,甚至在他逃跑时,还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着,这种类似无赖的打法足以把人逼疯!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蒙古军队进攻东欧时,那些体格远远比他们健壮的欧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
他们基本上都不是被刀剑砍死的,而是被箭射死的。
而蒙古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那就是屠城。
蒙古人从东亚打到西亚,再打到欧洲,一直都来这一套,他们的屠城是比较有特点的,值得一说。
从各方面资料来看(《多桑蒙古史》《元史》),蒙古人的屠城并不是放纵军纪造成的,他们的屠城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注意这一特点)。
屠城是为了让对手屈服。
在攻城前他们一般会打好招呼,投降就不屠城,不投降后果你们自己去想。
但他们的缺德之处在于,不投降他们必然会屠城,但是投降的他们也并不放过。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为了保障后方的需要,他们认为,有人留在自己的身后是不安全的,一定要杀光才安心(盖蒙古兵不欲后路有居民,而使其有后顾之忧也)。
蒙古的狂潮席卷全球,不过欧洲人似乎更有自律精神,他们认为无端出来这么些恐怖的家伙,是因为自己犯的错太多,上帝用鞭子来教训自己,所以他们称呼蒙古人为“上帝之鞭”。
这一荣誉称号的授予在欧洲历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是给了匈奴王阿提拉。
历史学家们给了蒙古军队的这种屠杀行为一个非常确切的定义——国家恐怖主义。
蒙古军队中似乎也有某些人相当爱好行为艺术,其具体表现为西亚战役中,将被杀死的人脑袋砍下来,堆成一座三角形山。
此外他们也是颇有些黑色幽默感的,比如在攻克巴格达后,他们将最高领袖哈里发关在一座装满金银珠宝的房子里,让他活活饿死。
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解决了几千万人吃饭的问题,却是用最残酷的方式——屠杀。
这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他们的破坏力是极其惊人的。此处我们要列举几个数字。这些数字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蒙古攻灭金国时留存人口的数字如下:
金全盛时(1207)有户768万,蒙古灭金时(1234)剩下87万户,下降89%。
蒙古灭南宋时留存人口的数字如下: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有户1267万,蒙古灭宋时剩下937万,下降26%。
这么看来,蒙古对南宋还是相当宽大的,当然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我们后来会说到。
蒙古军队对中原诸国的攻击确实厉害,灭掉西夏国用了二十二年(1205—1227),灭掉曾横扫天下的金国用了二十三年(1211—1234)。
此时的蒙古认识到了自己的可怕实力,他们将下一个矛头指向了南宋。
在他们看来,与他们同样健壮勇敢的金国人也不堪一击,何况是整天只会吟诗作画、体格瘦弱的南人?
南宋端平元年(1234),蒙古人做好了一切准备,进攻南宋。
他们认为,十年之内必然灭宋。
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仗打了近五十年,还搭上了一个大汗的命。
在屠城的威胁下,这些柔弱的南人似乎并不害怕,从两淮到襄阳再到四川,他们无不遇到激烈的抵抗。
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