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洪武大帝 [0]

By Root 5016 0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洪武大帝/当年明月著.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11

ISBN 978-7-213-04633-9

Ⅰ.①明…Ⅱ.①当…Ⅲ.①中国历史一明代一通俗读物IV.①K248.0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46278号

书  名 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 洪武大帝

作  者 当年明月 著

出版发行 浙江人民出版社

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

市场部电话:(0571)85061682 85176516

责任编辑 洪晓

责任校对 张彦能

印  刷 三河市汇鑫印务有限公司

开  本 700×980 毫米1/16

印  张 19

字  数 353.4 千字

插  页 2

版  次 201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213-04633-9

定  价 29.80元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市场部联系调换。

目 录

引子

第一章 童年

第二章 灾难

第三章 踏上征途

第四章 就从这里起步

第五章 储蓄资本

第六章 霸业的开始

第七章 可怕的对手

第八章 可怕的陈友谅

第九章 决战不可避免

第十章 等待最好的时机

第十一章 洪都的奇迹

第十二章 鄱阳湖!决死战!

第十三章 下一个目标,张士诚!

第十四章 复仇

第十五章 远征沙漠

第十六章 建国

第十七章 胡惟庸案件

第十八章 扫除一切腐败者!

第十九章 空印案郭桓案

第二十章 最后的名将——蓝玉

第二十一章 蓝玉的覆灭

第二十二章 制度后的秘密

第二十三章 终点,起点:最后的朋友们

第二十四章 建文帝:建文帝的忧虑

第二十五章 等待中的朱棣:朱棣的痛苦

第二十六章 准备行动

第二十七章 不得不反了!

第二十八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

第二十九章 朱棣的对手

第三十章 离胜利只差一步!

第三十一章 殉国、疑团、残暴、软弱

引子

我很喜欢历史,喜欢那些过去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回味。在我第一次接触历史的二十年之后,我开始动笔,写下了下面的这些文字,写给我自己,也写给所有喜爱历史的人。

这部书我构思了六个月左右,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写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

要说明的是,这部书是描写正史的,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为了文章的流畅,出处就不一一列出了。

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我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在我看来,体裁似乎并不重要。

我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

仅此而已!

好了,就此开始吧。

第一章 童年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 年放牛

1344年—1347 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年—1352 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 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 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

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至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明实录》)。

然而当时农民朱五四的心情并不像今天我们在医院产房外看到的那些焦急中带着喜悦的父亲们,作为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父亲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吃饭问题。

农民朱五四的工作由两部分构成,他有一个豆腐店,但主要还是靠种地主家的土地讨生活,这就决定了作为这个劳动家庭的一员,要活下去只能不停地干活。

在小朱五四出生一个月后,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元时惯例):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点。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亲我们介绍过了,叫朱五四。

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

朱重八的童年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地主刘德家放牛。他曾经很想读书,可是朱五四是付不起学费的,他没有李密牛角挂书那样的情操,自然也没有杨素那样的大官来赏识他,于是,他很老实地帮刘德放了十二年的牛。

因为,他要吃饭。

在此时,朱重八的梦想是好好地活下去,到十六岁的时候,托村口的吴老太做媒,找一个手脚勤快、能干活的姑娘当媳妇,然后生下自己的儿女,儿女的名字可能是朱三二或者朱四零,等到朱三二等人大了,就让他们去地主刘小德家放牛。

这就是十六岁时的朱重八对未来生活的幸福向往。

此时的中国,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来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杀掉,然后把土地用来放牧(《元史》)。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过节要收“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打官司有“公事钱”……怕了吧,那我不出去还不行吗?不干事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平白无故也要钱,要收“撒花钱”。服了吧?

于是,在这个马上民族统治中国六十余年后,他们的国家机器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此时的元帝国就好像是一匹苟延残喘的骆驼,只等生命中那最后一根稻草。

这根稻草很快就到了。

1344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上天终于准备抛弃元了,他给中国带来了两个灾难,同时也给元挖了一个墓坑,并写好了墓志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他想得很周到,还为元准备了一个填土的人:朱重八。

当然朱重八不会想到上天会交给他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

这一年,他十七岁。

很快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的身上,但同时,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在等待着他。只有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历经苦难,投入火中,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浴火重生,成为光芒万丈的神鸟。

朱重八,来吧,命运之神正在等待着你!

第二章 灾难

元至正四年(1344)到来了。这一年刚开始,元帝国的头头脑脑们就收到了两个消息。首先是黄河泛滥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即使不把老百姓当人,但还要防着他们造反,所以修黄河河堤就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情。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在元政府中竟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一定要修,另一种认为不能修。在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黄河泛滥居然不去修,难道要任黄河改道淹死那么多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也不例外。

客观地讲,在这样一件事上,就维护元朝的统治而言,主张修的不一定是忠臣,反对修的也未必就是奸臣。其中奥妙何在?要到七年后才会见分晓。

极力主张修的是元朝的著名宰相脱脱。他可以说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名臣,实行了很多的改革政策,为政清廉,而且十分能干(《宋史》就是他主持修的),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极力主张,已经给元朝埋下了一个大大的炸药包,拉好了引线,只等着那微弱的火光。

另一个是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对于元政府来说,这个比较简单一点,反正饿死病死了就没麻烦了。当然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皇帝(元顺帝)要下诏赈灾,中书省的高级官员们要联系粮食和银两,当然了,自己趁机拿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赈灾物品拨到各路(元代地方行政单位),地方长官们再留下点,之后是州、县,一层一层下来,到老百姓手中就剩谷壳了。然后地方上的各级官员上书向皇帝表示感谢,照例也要说些感谢天恩的话,并把历史上的尧舜禹汤与皇上比较一下。皇帝看到了报告,深感自己做了大好事,于是就在心中给自己记上一笔。

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

但老百姓是不满意的,很多人还极其不满意。

朱重八肯定是那些极其不满意的人中的一个。

灾难到来后,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如果说这是日记的话,那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之一。

朱重八的愿望并不过分,他只是想要一个家,想要自己的子女,想要给辛劳一生、从没欺负过别人、老实巴交的父母一个安逸的晚年,起码有口饭吃。

他的家虽然不大,但家庭成员关系和睦,相互依靠;父母虽然贫穷,但每天下地干活回来仍然会带给重八惊喜,有时是一个小巧的竹蜻蜓,有时是地主家不吃的猪头肉。这就是朱重八的家,然而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朱重八的姐姐已经出嫁,三哥去做了倒插门。除了朱重八的二哥,这个家庭已经没有了其他成员。

十七岁的朱重八,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

Return Main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